一带一路与跨文化传播
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4月26日上午9:30在北京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各国媒体均把焦点对准了中国的一带一路,根据《参考消息》网站的数据统计,各国媒体关注点如下:
据拉美社4月25日报道,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目的是,在总结自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的经验的基础上,稳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埃菲社4月24日报道,北京曾多次强调,“一带一路”倡议的目的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该倡议受到很多国家和国际组织的支持。这些国家和国际组织以不同形式参与到“一带一路”倡议当中,旨在拓宽“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之间的贸易通路,特别是在欧亚地区、非洲和美洲共同建设陆地和海洋基础设施。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4月25日报道称,俄罗斯总统普京本周访问北京,他将参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普京在访问北京前夕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指出,欧亚大陆国家应该从参与共建“一带一路”中受益,这有助于增强这些国家的经济潜力、提高其竞争力,使人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提升。
日本《产经新闻》4月25日报道,日本自民党干事长二阶俊博24日作为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的特使访问中国,二阶俊博将出席25日在北京开幕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新华社报道说,二阶表示,“一带一路”倡议“是一个有着巨大潜力的宏伟构想,日方积极评价中国通过这一构想为世界和地区作出重要贡献”。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网站4月25日报道,经过两年来的发展,高峰论坛显然获得更广泛认同,与首届相比,出席国家增加一成半;莅临的外国领导人人数增加两成半,奥地利、意大利、葡萄牙、俄罗斯、新加坡及瑞士等国领导人出席;而出席嘉宾人数的增幅则最大,前年论坛的中外嘉宾有1500人,而今年仅外宾就有近5000人。
英国《金融时报》网站4月24日报道,英国财政大臣25日将在北京的一次会议上试图为英国公司争取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合同。
中国《人民日报》4月26日报道,习近平主席热情欢迎和接见各国领导人。
一带一路作为近年的热点,其给媒介传播的业务和学界研究也带来的关注点:如何跨文化传播中国故事,塑造中国形象?其实,跨文化传播早已有之,只是一带一路让我们将视线再次对准了它。传媒智库与大家一同聚焦一带一路下的跨文化传播。
跨文化传播的内涵
概念
(1)具有差异的文化观念和背景的人群之间进行的传播和交流,被称为跨文化传播(Cross-culture communication)。这种差异对传播活动的形式、渠道、内容和结果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2)跨文化传播的三个要素:认知要素、言语语言、非言语语言,具体来看:
第一、认知要素包括文化价值观,世界观、社会组织、文化价值观是跨文化传播中至关重要的因素,文化差异可能使跨文化传播变得极其困难,在某些情况下甚至无法进行,因此,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流,既要了解自己所属的文化,又要了解不同的和互补的文化。世界观对跨文化传播的影响在于,多样的概念会产生不同的选择和行为。社会组织也会左右人民观察世界的方法和行为规范,从而影响认知和传播。
第二、言语语言。在不同的文化中,表达同一个事物的语言所采用的符号和传递的意义是不同的,对此,不同的文化会产生不同的反应。人们使用语言的方式也不因文化的不同而各有差异,即使生活在同一地域的人使用语言的方式也会有别于主导文化。
第三、非言语语言。人的身体行为,身体动作,面部表情,时间的概念以及空间的使用等均会因为传播主体和接收者文化背景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形式和理解,从而传递不同的信息。
困难和要求:
(1)文化差异。即认知要素、言语语言和非言语语言之间的差异。
(2)文化的深层结构是跨文化传播的最大的问题。
(3)跨文化传播成功与否取决于在特定的语境里是否采取了合适而有效的行为,没有违反已定的关系原则、规范和期望,实现了重要目标,或者获得了相对于付出和替代选择而言的回报。
(4)跨文化传播不能做到真实客观,因为传播主体总是从自身的文化角度去看待他者文化,因此传播的观察和结论往往受到个人和所属种族或者文化的影响,这就要求在传播中排除明显的和潜在的敌意和偏见。
理论渊源
跨文化传播的研究始于二战后的美国,由美国学者先提出一套知识内涵和理论框架,美国人类文化学者爱德华霍尔,其研究从微观入手,从空间、接触和声调等方面探索文化如何面对面影响交往问题,因此,他也被认为“跨文化传播研究之父”。
意义和影响
(1)跨文化传播研究所寻求的是在“互动参照”的过程中认识文化的特性,是各种文化都能通过对话而获得新的思想资源;
(2)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因政治和经济因素影响,形成了文化霸权,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冲突更加严重,强势文化的扩张必然带来弱势文化的萎缩,导致单向的不平等的文化传播;
(3)反思传播中的权利关系和营销,显示的文化冲突和文化霸权,探索相互沟通、理解、尊重的基础上,维护和发展世界多元文化。
一带一路下的跨文化传播
1、 一带一路下跨文化传播的问题和障碍
文化本身的复杂性与人类认识文化不可避免的简约性是跨文传播过程中最难突破的制约。影响跨文化传播的要素以及相关障碍也是多重而复杂的。除了文化思想本身的差异外,传播过程中的语言和非语言符号所表达的差异性文化内涵,也造成了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困难。
(1)文化定势( culture stereotype) ,
又称“关于文化的刻板印象”,是跨文化交际研究领域的基本核心概念之一,常常被用来指人们在进行跨文化交流活动或者进行跨文化交际研究时对来自于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或国家较为笼统、简单的固有看法。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进行的经济与文化互动及交流活动中, 要避免将这些定势化的东西带到我们的思想及行动中,让不完整、不科学的定势化信息影响我们判断的客观性、全面性和准确性。
(2)文化维度对跨文化交际与传播的影响
文化维度( cultural dimensions) 的概念和理论最早由荷兰著名跨文化传播理论研究学者吉尔特霍夫斯泰德( Geert Hofstede) 提出,霍氏的文化维度理论是跨文化交流与传播领域的基本理论之一,根据文化维度理论, 文化维度的主要元素有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权利距离、不确定性规避、男性和女性倾向、长期和短期取向等,是影响文化与文化之间交流与合作的关键要素, 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社会行为和思想大都可以用该理论解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众多,横跨亚欧非三个大洲,文化变量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不同国家人民的文化交流以及经营管理方式等,熟悉和了解这些知识,有助于我们有效规避交际失误,提高合作与沟通的效率。
第三,文化中心主义。
文化中心主义就是将自己所属的文化作为文化的中心,并且作为评价其他文化的参照系和标准,用以衡量异文化价值观的优劣高下。在“一带一路沿线各地,存在不同文化氛围和文化属性的圈层,例如亚洲文化圈,欧洲文化圈等,每种文化圈层都是在特定的自然和地理环境中形成的,对于特定的文化甚至个体属性差异极大的异文化,社群成员往往会根据自身所处文化去批判其他的文化。
2、如何做好跨文化传播
根据近年来的传播实务和学者如陈力丹教授等的研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着力:
(1) 创新对外传播方式。对外传播方式不仅仅是语言上的本地化,还有表达方式的本地化,思维的本地化。在对外宣传上,我们更倾向于宏大的场面和叙事,效果往往不是很好,宏大的场面需要微观来承载。如中国之前在纽约时代广场投放的中国形象宣传片《people》,片子里面都是精英人士,而根据反馈,美国人除了姚明,其他人都不认识,而相较之下,墨西哥也投放过广告,其表现的主体却是人民,场景大多是人民载歌载舞,很有感染力。
(2) 更新思维方式,转变思维视角。在外国人关于中国的传播内容与形式的研究上,我国这方面还很落后,停留在分析批判人家媒体如何歪曲中国方面缺少建设性的研究。据德国学者统计,现在德国拍摄的以中国为主题的纪录片每年有10部左右, 内容涉及方方面面,这与中国日益增加的重要性有关。在新闻报道、图书出版等其它方面也是如此,外国媒体、国外学者对中国的兴趣很大,每年都有大量的涉华报道和涉华图书。 但我们分析的视角还基停留在这些报道和图书是正面还是负面,缺少从根源上探究原因。外国人看待中国的视角和传播心理, 应该成为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3) 研究受众需求,确定合适的传播主题。传媒需要选择和确定不同的传播主题开展精准传播,这样会极大地增强传播效果,因而推动和加速不同社群之间的交往和认知的深度。其中,信息内容的选择标准之一就是接近性原则,即事实与接受者的心理距离越近(兴趣,生活地域,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和专业,经济收入,民族或种族宗教的心理距离),便越具有信息传播价值。此外,敦煌地区的跨文化传播也需要和受众利益相关性原则、名人效应等原则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