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恐慌
邵培仁在《媒介恐慌论与媒介恐怖论的兴起、演变及理性抉择》中指出:“媒介恐慌论是指媒介在对社会恐慌事件进行大规模报道的过程中会导致产生新的更多的恐慌现象或恐慌心理的媒介理论或受众理论。”这一定义被广泛摘引,已经成为学术界对媒介恐慌的共识。
媒介恐慌现象有三个重要特点:
首先,媒介恐慌的产生前提是具体的社会恐慌事件或公众潜在的对某一危机事件的预判性恐慌心态。
其次,媒介恐慌的形成动力是恐慌事件的大规模报道。引发媒介恐慌的主体是各类媒介,而其具体体现则是大量夸张的新闻报道。吸引受众、提高收视率、追求经济效益,这些就是当今媒介不顾一切大规模报道杜会恐慌事件的最为重要的原因。
最后,媒介恐慌的结果往往是产生更多的恐慌,除非媒介发挥安全功能,实现媒介安全。如果受众缺乏必要的媒介素养,如果媒介没有在第-时间对恐慌作出反应,澄清事实,那么非理性的公众很可能从媒介恐慌引发更大规模和程度的社会恐慌。多数受众并不具备对不良媒介信息“免疫”的能力,往往不自觉地被媒介报道左右:将报道中的恐慌倩绪植人内心,导致更多恐慌的产生,最终彤成严重的大规模的媒介恐慌现象。
南京理工大学学者邓冉提出主要由以下几个因素引发了社会恐慌
(1)媒介自身危机引发的恐慌:
第一、媒介不准确的危机识别信息。
媒介是危机最有影响力的最初界定者和警示发布者。若媒介在界定危机的时候夸大和捏造了实际情况,做出了偏离的界定,并向公众发出相应的警示,那么就可能引起恐慌。
第二、媒介不充分的危机应对信息。
传播心理学中有这样的公式“流言的强度=事情的重要性×情况的模糊程度”。媒介使用不完善的报道方式,只报道危机事件的一些要素,这就可能使公众产生惧怕感,这时公众的恐慌程度会大大超过对危机不知情的时候。
(2)现代社会性质引发的恐慌
第一、风险社会中的媒介恐慌。
媒介自身的危机如果同风险社会的危机叠加,即媒介将自己的失范行为作用于以危机频发为常态的风险社会时,媒介恐慌便会不可避免的被无限放大。
首先,媒介会在“危险”与“风险”之间做文章。在社会生活中,危险的存在是毫无疑问的,但由此可能引发的风险却是可以被媒体设置的。媒介为了获得市场和更高的利润,总是渴望有大新闻发生,甚至是自己编造卖点以追逐轰动效应。而风险社会中的危机频发恰恰为媒介提供了大做文章的空间。于是,在媒介风险议题的不当设置之下,公众感到自己终日生活在四伏的危机之中,身边的威胁随时有可能爆发。
其次,媒介会无视“微观”与“宏观”之间的尺度。风险社会中本就存在社会信任危机。公众容易对社会某些方面产生失望。当一个容易引起公众心理不确定的社会因素出现时,媒介常常会充当导火索和助推器的角色,将社会中微小的风险无限放大,确认公众心中的信任危机,引发媒介恐慌。
第三,媒介会将“心魔”加载到“病魔”之上。媒介不恰当的报道方式往往会将危机的伤害转移到公众心理层面,形成更加具有杀伤力的恐慌。在风险社会中,媒介已成为了新的风险源。媒介的炒作便可能导致一个行业的衰落。
(2)拟态环境中的媒介恐慌。
现代公众实际上生活在一个被媒介制造的“信息洪水”包围的世界中,对事物的感知、判断及采取的行动,大都会以其看到和听到的媒介现实为依据。因此,媒介的一些有倾向性的行为会轻易的将没有丝毫戒备的公众“淹没”,从而制造恐慌,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
首先,媒介会以负传播为手段,刺激受众的“集体潜意识”情节。负传播是公众在媒介正负面报道失衡的影响下,对特定人群形成的集体丑化和矮化的印象。相对于非客观性报道,其危害更容易被忽视却更加严重。
其次,媒介会以渲染和暗示为手段,刺激受众的“脑中图景”。因此,由媒介建构出的虚拟的外在世界,无疑会直接引起人不断延伸的想象空间。当媒介将本来就容易造成公众心理不稳定因素的内容经过渲染时,公众就会产生负面的联想和想象,从而产生恐慌。
(1)加强媒介的自律与他律 ,力求从源头避免可能产生的媒介恐慌。
大力倡导媒体的社会责任意识, 强化其自身对传播行为和内容的自律行为固然重要, 但依法加强对媒体的监管、监控, 将正确引导与有效管理相结合, 强化媒体自律行为缺失情况下的外在强制力量, 是避免产生媒介恐慌现象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2)注重主流媒体的及时介入,防止因其缺位失语对社会产生短期破坏效果。
研究表明,受媒介产品影响最大的往往是普通的社会民众, 由于他们远离权威信源, 难以接触真实的讯息,只能在大众媒介为其塑造的拟态环境中对周围的环境进行审视和判定。因此, 在媒介的外部刺激下, 这部分群体最有可能产生“集合的自发反应”。此时, 如果主流媒体能及时介入,让普通民众了解各种社会突发性事件的真实情况,减少民众的猜测和恐慌, 避免他们由于缺少信息转而去寻求未经证实的流言, 这种快速形成的“集合的自发反应” 也容易在短时间内得以化解。
(3)增强公众解读媒介产品内容的能力, 降低社会“集合行为”的盲目性。
“集合行为” 一词是由美国社会学家帕克提出的,指的是一种共同的、集体冲动影响下的个人行为。在自身安全高度不确定的条件下,人们一般都将与多数人保持一致作为最安全的选择, 特别是在信息尚未完全畅通的时期, 媒介一旦发布了危机信息, 就会形成强大的集体紧张。培养普通社会公众的媒介素养, 增强公众解读媒介产品内容的能力, 对于降低媒介恐慌具有积极作用。尤其是身处信息化社会的受众, 面对每天接触的海量信息, 只有拥有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 才有可能在谣言和不实信息面前, 保持清醒的认识和冷静的心态, 降低个体行为的盲目性。
提示
本账号提供新闻与传播学科考研的系统资料,可有偿获取,通过点击页面下方的赞助,每累计20元可获得一门课程的学习资料(PDF版本),赞助后将所需要学科、邮箱和报考院校、专业发送给我们,我们会及时为您整理资料,发送到您的邮箱。
为您提供传播学考研资料,传播学行业信息,传播学学习资料和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