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知识 | 慢直播是什么?
2020年春天的一场病毒,让数亿百姓困在家中,手机成为民众首选的消遣工具,各类网红和段子应运而生,其中数亿人对“火神山”“雷神山”建设云监工,观看其建设构成,这也让大部分人第一次接触到了“慢直播”。
大家无聊到通过手机看施工的监视画面,这只是慢直播的一种表现形式,其背后却是互联网时代的独特制作方式。
慢直播是什么?
慢直播缘起于2009年,当时,挪威为了纪念卑尔根铁路诞生百年而播出了《卑尔根铁路:分分秒秒》,完整采用了这种“慢直播”形态。
目前尚无非常严格的定义,它是指借助直播设备对实景进行超长时间的实时记录并原生态呈现的一种直播形态,形成相对于“快”直播相对应的一种直播样式。
从内容来源来说,“慢直播”可分为两类:
一类源于监控直播的媒体合作,案例有大熊猫基地与央视网合作的熊猫频道;
另一类是媒体专门策划的“慢直播”,案例有挪威电视台“慢直播”策划、此次疫情中出现的“云监工”。
“慢直播”的镜头非常有特点,一般呈现为一个较大范围的固定镜头中间,极少有切换,会长时间维持单一的画面,所以有人戏称它是:“开局一画面,后面全靠编”。
“慢直播”流行的原因
媒介形式产生的基础:直播设备的普及和带宽成本降低。
有学者认为慢直播流行的两大基础:
第一,长时间直播设备的普及化。因为在以往虽然可以进行“慢直播”,但是由于设备过于专业或者昂贵,从而限制了题材的选择。
第二,互联网移动带宽计费的低廉化。因为只有具备了这个条件,才有可能给“慢直播”足够的吸引力来带动用户。
也正是这两个客观原因的具备,使得早期有些完全是博人眼球,通过让用户感到新鲜去看的“慢直播”的题材会渐渐失去它的吸引力。而只有在题材和内容极具吸引力,或者说是策划手法独特有魅力的前提下,“慢直播”才会体现出它独特的价值。
内容价值上看,受众参与感和亲身经历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新闻学专业主任方毅华表示,
首先,大众需要对这种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参与感;
其次,观看直播可以让观众把无法完全理解的公共事件化约到相对易懂的一系列符号当中,比如给叉车、挖掘机起名小黄、小蓝等,实际上消除了网友内心的不安情绪。
慢直播的特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网络新媒体研究室主任、研究员、教授、博导孟威认为,“慢直播”与“快直播”有三方面不同:
(1)事件自我阐释:聚焦单个场景,通过流程和细节展现。直播,素来是新闻媒体常用的报道形式。新闻直播以“快”为前提,第一时间告诉受众,在何处发生了何事,应该采取何种应对态度,其中不可避免带有某种形式的解释说明。说明的来源,或是记者在画面中谈论报道对象,或是主持人向观众解释画面中正在发生什么。而对“慢直播”的网络视频来说,视频本身就具备自我阐释的能力。
(2)内容原生态:不带镜头快剪、编辑、音乐渲染等制作痕迹。相比传统“快直播”以集中式资讯吸引受众注意,慢直播吸引受众的是代入感与真实的生活。没有快速剪辑的镜头、精美的后期制作,真实展现事物发展的每一个细节,观众、网友会自行脑补“剧本”,工地上拟人化的“小蓝”“小白”们就是“剧本”的产物。
(3)用户自主思考、参与:公众以第三者姿态观察新闻、互动协作。
慢直播未来的发展
(1) “慢直播”在占据独家的直播资源方面会比较有潜力。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沈阳教认为,它对一些独特的地标建筑、网红打卡地,还有一些重大事件、影视资源的报道宣传工作是非常有帮助的。比如,我国面向全球对大熊猫基地进行24小时多路高清直播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星辰在线首创“慢直播”, 13万网友云见证湘江洪峰平安过境长沙》记录:此次直播共设有六个点位,采取固定机位加轮播的方式24小时滚动播出。在实时监控湘江水位线的同时,在湘江沿岸还分别设定了五个不同的轮流点位并采用无人机航拍技术,以俯瞰的视角增加直播画面完整度,全方位多角度直播湘江沿岸在暴雨下的情况。
(2)“慢直播”还适用于一些独特的场景、地点、人物等方面,它是直播当中的一个重要形式,会有一定的影响力和份额,但是“慢直播”自身也有一些缺陷。当发展到了一定程度,陷入了瓶颈期,它就不会像现在这么火爆了。也就是说,在特定的时间点或场所当中,它会有很好的表现,而一旦进入常态,它会转为一种常态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