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柏铨:列宁新闻思想:特色、内涵及启迪意义

2020-06-02 08:37:20 新闻与传播编辑

列宁新闻思想:特色、内涵及启迪意义

 

 【内容提要】列宁的新闻思想有着显著特色:既服务于无产阶级政党革命性的事业,又服务于其建设性的事业;体现了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特点;旗帜鲜明地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方针;受到他相关思想观点的强有力的支撑。其主要内涵有:创造性地提出出版物和写作事业的党性原则;提出“报纸不仅是集体的宣传员和集体的鼓动员,而且是集体的组织者”;倡导基于辩证唯物主义的新闻真实观;在新闻出版自由观问题上表明了正确的意见;提出“用现实生活各个方面存在的生动具体的事例和典型来教育群众”。启迪意义有:提出的出版物和写作事业的党性原则,至今是中国共产党所坚持的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原则;列宁关于从整体上和联系中把握事物的论述,可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新闻真实性;关于新闻出版自由的论述,体现出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关键词】列宁新闻思想 特色 内涵 启迪


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发展历程中,列宁居于经典作家的行列,是承上启下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新闻思想中的许多精髓,不仅指导和影响了当时的俄国和后来的苏联的新闻事业,而且对中国共产党的新闻事业和新闻思想也发生了重要的影响。在纪念他诞辰150周年之际,重温他的新闻思想,有着特别重大的意义。

一、列宁新闻思想的显著特色

列宁的新闻思想具有如下鲜明特色:

(一)既服务于无产阶级政党革命性的事业,又服务于其建设性的事业

当时俄国无产阶级所进行的革命性的事业,是指该阶级为从统治阶级手中夺取政权而进行的革命斗争;建设性的事业是指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成为国家主人以后所进行的政权建设和经济社会建设的事业。列宁所处的时代,发生过两种重大转变: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转变,这是一个转变。列宁所领导的无产阶级政党,在一国首先取得了夺取政权的胜利,无产阶级成功地建立了自己的政权,整个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代。由为推翻反动政权而进行革命斗争,到进行政权建设和经济社会建设,这是另一个转变。“两个转变”中的后一个转变,其内容的深刻程度和丰富程度,远远胜过第一个转变,从而给列宁的新闻思想提供了巨大的创新、发展空间。

(二)列宁新闻思想体现了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特点

列宁是是马恩所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忠实执行者和发展者,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重要继承者和发展者。列宁对马恩的党报思想、与人民“共患难、同甘苦、齐爱憎”的理念、以报刊服从和服务于党和人民的事业的宗旨、新闻真实观、新闻自由观等等都有所继承。就此而论,他是“承上”者。而他在社会主义在一国首先取得胜利的情况下,根据变化的现实条件实现了新闻思想的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观点,例如党性原则观、从整体上和联系中把握事物的新闻真实观、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新闻出版自由观等,这些思想观点对世界各国的新闻事业尤其是中国的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建设发展发生了长远的、深刻的影响。就此而论,他又是“启下”者。列宁的新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发展中自马克思、恩格斯以后的又一座思想高峰。

(三)列宁的新闻思想旗帜鲜明地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方针

在报刊活动和新闻思想中,列宁旗帜鲜明地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并以此为方针。在这一方面,他曾经有过明确的表述。他提出:“创办坚持原则、能够从思想上统一革命的社会民主党的共同刊物(笔者注:即《火星报》 )”,“是当前运动的迫切要求,是恢复党的活动的必要的准备步骤”。他明确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我们不打算将我们的机关报变成一个形形色色的观点简单堆砌的场所。相反,我们将严格按照一定的方针办报,一言以蔽之,这个方针就是马克思主义。”[i]列宁的以上论述传递的主要信息包括:(1)创办刊物《火星报》,应该坚持原则、坚持能够统一革命的社会民主党思想,这是其办刊宗旨;(2)机关报不是“一个形形色色的观点简单堆砌的场所”,不应该是各种思想混乱杂陈的空间,这是其办报理念;(3)坚定不移地按马克思主义办报办刊,这是其办报办刊方针。以上内容说明:列宁对于马克思主义十分忠诚、始终坚持。

(四)列宁的新闻思想受到他相关著名思想观点的强有力支撑

  列宁的新闻思想得益于他的其他一些著名思想观点的强有力支撑,这是其新闻思想底蕴丰富、博大精深的表现。例如:他提出的写作事业和出版物的党性原则,得到其关于党性的思想观点的有力支撑,而其党性观实际上属于阶级斗争学说和政党学说的范畴,是其中熠熠生辉的部分;列宁在论述新闻真实性时所用的“镜子”说,是以唯物论的反映论作为坚实的基础的;他的在整体上和联系中把握事物的科学观点,成为人们正确认知新闻真实性的认识论基石;其关于“规律就是关系……本质的关系或本质之间的关系”[ii]的精辟之见,往往成为人们认识和把握新闻传播规律的一把钥匙。

二、列宁新闻思想的主要内涵

    列宁的新闻思想有着丰富、深刻的内涵,涉及无产阶级党报党刊理论、新闻事业党性原则、新闻真实观、新闻出版自由观等一系列重要问题,并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体系。

(一)创造性地提出出版物和写作事业的党性原则

  列宁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中首提党性原则者。当时,在出版物、写作事业的党性原则问题上,存在着许多模糊认识和认识误区。例如,有人认为写作事业只是个人赚钱的工具;认为写作事业和出版物可以不接受党的领导,不必服从党纲党章和党的决议;认为写作事业、出版物相对独立于党的整个事业;认为恪守党性原则就会扼杀作家的创造性;……列宁发表于1905年的《党的组织与党的出版物》一文,对上述种种误识一一加以厘清。在该文中,他把劳动人民放到了极高的位置上,指出:党的出版物和写作事业应该“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为这些国家的精华、国家的力量、国家的未来服务”。[iii]党的出版物、党的写作事业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成了一项最基本的准则。这是意义非凡的,回答了出版物和写作事业“为了谁”这一根本问题。

列宁提出:“写作事业不能是个人或集团的赚钱工具”;“报纸应当成为各个党组织的机关报”,“写作事业应当成为整个无产阶级事业的一部分,成为由整个工人阶级的整个觉悟的先锋队所开动的一部巨大的社会民主主义机器的‘齿轮和螺丝钉’。写作事业应当成为社会民主党有组织的、有计划的、统一的党的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iv]这一经典论述阐明了写作事业与党的整个事业之间的关系,为写作事业进行了准确的定位。在《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一文中,列宁还要求:党办的报纸、杂志以及其他出版物,应当旗帜鲜明地宣传党的观点;为党的报刊撰稿的作者,特别是党员作者,应当同党的观点保持一致,绝不容许背离党的观点。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党媒姓党”[v],我们可以从这里找到理论源头。

(二)“报纸不仅是集体的宣传员和集体的鼓动员,而且是集体的组织者”

  列宁在《从何着手》一文中曾经说过:“报纸不仅是集体的宣传员和集体的鼓动员,而且是集体的组织者。”[vi]这是列宁关于报纸功能的一个著名观点。无论是在领导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为夺取政权而进行的斗争中,还是在领导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各级党组织都需要有报纸这样的“宣传员”“鼓动员”和“组织者”。宣传、鼓动属动员工作,须针对人心进行,须赢得人心;组织工作在此基础上进行,通过报道将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组织起来的成功经验,使之更有序地投入革命斗争或社会主义建设。那么,列宁为什么在“宣传员”、“鼓动员”和“组织者”前面都加上了“集体的”这一修饰语呢?对此应该怎么理解呢?笔者认为,这是因为报纸在担当这些角色的重任,进行宣传(传播真理)、鼓动(鼓舞士气)和组织(凝聚力量)工作时,其行为都是集体行为,而非个人之所为。

(三)基于唯物论和辩证法对坚持新闻真实性提出了严格要求

在新闻真实性问题上,列宁有三大贡献:一是指导党报在业务中将恪守新闻真实性原则做到极致,以至“不仅在无产阶级和一切劳动人民的心目中具有很高的威望,甚至在我们最凶恶的敌人的心目中也具有很高的威望。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能非难我们的报纸不真实”。[vii]没有在新闻真实性问题上的刻意求真的严谨态度和无懈可击的实际表现,不可能达到这种令人钦佩的境界。二是提出“镜子”说。其中实际上包含了唯物论的反映论的丰厚底蕴。镜子中的镜像,是现实世界中特定事物的真实的、不失其真的反映。三是指明了从整体上和联系中去把握事物的重要性,这不仅可以避免孤立地、片面地看问题,而且也是新闻报道者达到新闻真实性的重要路径。在列宁看来,在社会生活中,胡乱抽取个别事实,是根本站不住脚的,只能是儿戏,甚至连儿戏都不如。这就为达到新闻真实性提供了方法论方面的指导。以上三个方面的贡献无一不是属于列宁的。

  (四)与时俱进评价资产阶级出版自由观和阐明无产阶级新闻出版观

对于列宁关于新闻出版自由所持有的观点,应做具体分析。

1921年8月5日,列宁在《关于“出版自由”给R.米雅斯尼科夫的信》中,对弥尔顿提出的“出版自由”这一口号给予了肯定性的评价。他说:“‘出版自由’这个口号从中世纪直到19世纪成为全世界的一个伟大口号。为什么呢?因为它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进步性,即反映了资产阶级反对僧侣、国王、封建势力和地主的斗争。”[viii]有如下几点值得注意:其一,这是一种相当高的评价,可以说是充分肯定了资产阶级出版自由这一口号的历史意义和进步作用,对资产阶级在历史生活中表现出的进步性做出了实事求是的评价。其二,阐明了给出这种评价的理由。因为这一口号“反映了资产阶级反对僧侣、国王、封建势力和地主的斗争”,为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统治提供了一种可供使用的思想武器。其三,列宁将“出版自由”作为“全世界的伟大口号”在时间上予以限定,即只是“从中世纪直到19世纪”是如此。这就意味着过了这一时间段情况就发生变化了,“出版自由”就不再是“全世界的一个伟大口号”了。其四,列宁称“出版自由”是一个伟大的口号,其深层次的考虑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而进行的斗争与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地主阶级进行的斗争有某些相通之处,在十月革命之前,在领导无产阶级和劳苦大众为推翻反动阶级统治的过程中,“出版自由”有着可供利用的价值。列宁认为:争取出版自由“将使我们有可能进行广泛的、公开的和群众性的争取社会主义的斗争”,“使阶级斗争更自觉、更广泛地进行,使人民中最落后的阶层卷入斗争,教会他们学习政治,学习如何捍卫自己的利益”。[ix]其五,就在同一封信中,列宁对“出版自由”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在全世界,凡是有资本家的地方,所谓出版自由,就是收买报纸、收买作家的自由,就是买通、收买和炮制‘舆论’帮助资产阶级的自由。这是事实。任何人任何时候都推翻不了。”[x]这一论述指明了资产阶级“出版自由”的本质。

  (五)“用现实生活各个方面存在的生动具体的事例和典型来教育群众”

1918年9月,列宁在《论我们报纸的性质》一文中就报纸如何发挥“榜样的力量”的作用的问题做出了如下阐述:“用现实生活各个方面存在的生动具体的事例和典型来教育群众,而这正是报刊在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时期的主要任务。我们很少注意工厂、农村和连队的日常生活,这里创造的新事物最多,这里最需要关心、报道和公众的批评,最需要抨击坏人坏事,号召学习好人好事。”[xi]报道内容和对象产生于现实生活、存在于各个方面,报道后能产生“榜样的力量”,这是后来被称为典型报道的一类报道的现实基础和存在价值。生动具体的事例和典型,此为这类报道对象的存在形态,即:较之一般的事例更生动、具体、典型。所产生的效果是:可以用来教育群众。这类报道旨在发挥“榜样的力量”。当然,列宁当时并没有使用“典型报道”这一称谓;但可以认为是后来在苏联和中国的新闻实践中发挥了相当大作用的典型报道的渊源。苏联有过关于卓娅和舒拉的典型报道,有过关于马特洛索夫的典型报道;中国在各个历史时期有发挥了很大作用的典型报道。

三、列宁新闻思想的启迪意义

列宁新闻思想对后人有着巨大的启迪意义。

  (一)列宁提出的出版物和写作事业的党性原则至今是中国共产党所坚持的重要原则

马克思和恩格斯论述过与党性概念有一定关联性的党派性(也提到过人民性),但并没有直接提出和论述过党性和党性原则;列宁提出了党性和党性原则的重大理论命题(但并没有同时强调人民性)。列宁提出的出版物和写作事业的党性原则,要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写作事业是党所领导的整个事业当中一个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论宝库。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党媒姓党”的重要观点,可以从列宁的论述中找到理论源头。当然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列宁的新闻思想的过程中,又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有所发展和创新。习总书记强调新闻事业党性原则,又同时强调了人民性,并确立了“党性和人民性从来就是一致的、统一的”[xii]相互关系。这是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础上进行的创新、发展。党性与人民性一致、统一,这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最高宗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这些,既是党性的内涵,又是人民性的内涵。从列宁的坚持党性,到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的合乎逻辑的发展。

(二)列宁关于从整体上和联系中把握事物的论述可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新闻真实性

  列宁的从整体上和联系中把握事物的观点,有利于准确地、深刻地理解新闻真实性的精髓,廓清一部分人在新闻真实性问题上存在的模糊认识和错误见解,可以避免出现如下一系列偏颇。偏颇之一:将个别真实认定为普遍真实。新闻所报道的个别事实确是真实的,这在通常情况下并无不当;但是将这样的个别真实的事实推及为普遍真实的事实,一叶障目、以偏概全,这就不恰当了。如果报道者将个别真实的事实和自己固有的偏见相连缀并以此作为自己偏见的佐证,这就更不恰当了。这是在把握事物的过程中缺乏整体把握所致。偏颇之二:由于未能从联系中把握事物,对事物之间的联系缺乏正确的和深入的认识,因而对于新闻事实所涉的因果关系的探寻经常会出现差错,发生片面归因、简单归因和错误归因等等情况。而这些偏颇的存在对于坚持新闻真实性的原则是很不利的。偏颇之三:新闻事实可以因政治需要而改变。在中国的“文革”期间,曾经流行过事实为政治需要服务的观点。回望历史可以看到:列宁发表过如下观点:“我们需要的是完整的和真实的情报,真实性不取决于情报为谁服务”。[xiii]这对于新闻也是可以有所启发的。

时任党的总书记的江泽民的关于新闻真实性的如下论述,应当是从列宁的观点中受到了启发的:“现实生活是复杂的,要找几个事例来证明某个观点并不难。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尽管这一叶、这一点确实存在,但从总体上来看却背离了真实性。所以我们的新闻工作者要做到真实地反映生活,就要深入进行调查研究,不仅要做到所报道的单个事情的真实、准确,尤其要注意和善于从总体上、本质上以及发展趋势上去把握事物的真实性。”[xiv]江泽民对列宁关于新闻真实性思想至少在两点上有所继承:其一,从总体上把握事物的真实性,与列宁的从整体把握事实是一脉相承的;其二,从发展趋势上把握事物的真实性,体现的是从联系中即从现实与未来的联系中把握事物。

(三)列宁关于出版自由/新闻自由的论述体现出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出版自由/新闻自由,是一个在新闻研究和新闻实践中绕不过去的问题。列宁在这一问题上给我们的启发是:第一,按照历史主义的观点,对“出版自由”在反对封建主义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历史进步作用予以充分肯定。其实,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主义的过程中,是以历史上的进步阶级的身份出现的。弥尔顿提出的“出版自由”的口号,充分显现出其历史进步性。无产阶级在推动历史进步的过程中,完全可以借助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主义的斗争中所提出的具有进步意义的口号,并为我所用。第二,随着无产阶级取得政权、成为国家的统治者,应当顺应时代发展和历史进步,用对维护政权更有利的口号和方式对待新闻出版自由,如同列宁所做的那样。这样我们看到列宁对于新闻出版自由前后或同时不尽相同的态度(既有所肯定又有所批评),就不仅是合理的,而且也是十分必要的。其间充分体现了列宁与时俱进的可贵品质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注释:

[i]列宁:《〈火星报〉编辑部声明(1900年8月下旬)》,《列宁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84版,第316页。 

[ii]见《哲学笔记》,《列宁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161页。

[iii]列宁:《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63页。 

[iv]列宁:《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63页。

[v]杜尚泽:《习近平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坚持正确方向创新方法手段 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刘云山出席》,人民日报2016年2月20日。

[vi]中共中央宣传部新闻局编:《马克思主义新闻工作文献选读》,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5页。

[vii]《列宁论报刊与新闻写作》,新华出版社1983年版,第283页。 

[viii]《列宁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87版,第85页。

[ix]《列宁全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00页。

[x]《列宁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87版,第85页。

[xi]列宁:《我们报纸的性质》,《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02页。

[xii]《习近平谈人民性》,http: ∥www. sohu. com/a/248996454_100033887,2019-10-02。

[xiii]《列宁全集》第51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62页。

[xiv]江泽民:《关于党的新闻工作的几个问题——在新闻工作研讨班上的讲话提纲》(1989年11月28日),《新闻战线》1990年第3期。

 


【作者简介】

    丁柏铨,男,1947年4月16日出生,江苏无锡人。1993年12月晋升为教授(现为二级教授),同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1年被增列为博士生导师。1992年11月至2003年4月任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系主任。现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育部重点教材《新闻采访与写作》课题组首席专家,国家社科规划重大项目“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新闻舆论观研究”课题组首席专家,中国新闻史学会学术咨询顾问委员会顾问,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外评审专家,中国科技大学等八所高校兼职教授/特聘教授/讲座教授。发表学术论文420余篇,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主持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重点项目3项。多次获教育部、江苏省优秀人文社会科学成果奖。主持的教学成果《抓好实践教学环节,培养高素质新闻人才》,获校级特等奖、省级一等奖、国家级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