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大学

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科目708《新闻传播史论》考试大纲

2019-09-15 22:40:28 新闻与传播编辑

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科目《新闻传播史论》考试大纲

 

 

一、考试目的及要求

 

初试科目《新闻传播史论》的考核内容主要包括中外新闻史、广播电视史论、新闻理论、新媒体概论和传播学概论等知识领域。

 

中外新闻史考核内容包括中国和外国的新闻事业发展历程、规律、特征以及经验与教训。要求考生熟悉中国和外国新闻事业发展的整体脉络,熟练掌握各个时期的主要新闻媒体及其他新闻机构、著名新闻工作者、重大新闻活动与新闻现象的历史概况,能对其进行客观、理性地分析与评价,并能借鉴中外新闻事业发展的经验与教训,解决现实新闻工作中的问题。

 

广播电视史论考核内容包括广播电视发展历史、主要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要求考生能运用历史视角对广电传播现象进行判断、分析和评价,能够在中外广播电视发展的对比参照中找到广播电视的基本理论与发展规律,并能运用历史经验对当前广播电视的发展状态与具体现象进行判断分析,并具有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广电传播问题的能力。

 

新闻理论考核内容包括新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新闻传播的一般规律。要求考生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深刻理解新闻事业的产生发展规律、性质功能以及新闻自由调控,掌握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基本原则和具体要求;并且能够熟练运用核心概念、基本原理及研究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的新闻传播问题。

 

新媒体概论主要考核内容包括新媒体的发展历程和形态、传播现象和传播规律、发展趋势以及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对策。要求学生具备新媒体发展前沿的基础知识、熟悉新媒体传播的基本规律和掌握新媒体研究的主要理论以及实际运用能力。

 

传播学概论主要考察人类传播活动的演进;信息传播的形态、特点、过程、模式及规律;大众媒介与社会结构各个层面的互动关系等,为理解人类传播活动提供理论知识。要求考生能熟练掌握传播学的基本概念、重要理论和研究方法,并具有综合运用所学传播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传播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内容

 

 第一部分 中外新闻史

 

1.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2.中国近代报业的产生和发展

 

3.清末民初的中国报业发展

 

4.民国时期的新闻事业发展

 

5.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的诞生与发展


 

 

- 1 -


6.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新闻事业发展

 

7.台湾、香港、澳门的新闻事业

 

8.外国新闻传播发展史

 

9.西方新闻传播发展史

 

10.世界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史

 

 

 

第二部分 广播电视传播史论

 

1.   广播媒介发展的历史脉络

 

2.   广播黄金时期的标志及其重大事件的传播

 

3.   电视媒介发展的历史脉络

 

4.   电视全球传播的技术条件

 

5.   电视传播史上的重大事件,知名节目及其影响

 

6.   广播、电视产生的时代背景

 

7.   中外广播界名人

 

8.   中外电视界名人

 

9.   国内外重要广播电视媒体、机构和组织

 

10. 全媒体时代的发展进程

 

 

第三部分 新闻理论

 

1.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2.   新闻敏感与政治敏感

 

3.   新闻舆论导向

 

4.   新闻舆论监督

 

5.   新闻事业的性质与功能

 

6.   媒体的社会责任

 

7.   新闻自由”的认知

 

8.   新闻伦理与道德

 

9.   新闻法治与法律法规

 

10. 新闻传播出现的新问题

 

 

第四部分 新媒体概论

 

1.   新媒体的技术文化发展史

 

2.   新闻传播的数字化和网络化

 

3.   媒介融合的特征及其理论

 

4.   移动媒体的现状与发展

 

5.   新媒体传播环境与版权


 

- 2 -


6.   新媒体新闻伦理

 

7.   网络舆情

 

8.   中国特色的新媒体理论构建

 

9.   网络视频的发展进程

 

10. 智能传播的发展进程

 

 

 

 第五部分 传播学概论

 

1.   传播学史

 

2.   传播学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3.   传播类型与模式

 

4.   传播内容

 

5.   传播功能

 

6.   传播者与传播体制

 

7.   传播媒介

 

8.   受众

 

9.   传播效果

 

10. 传播研究的新领域

 

 

三、试题类型

 

主要题型包括简答题、论述题。

 

 

 

四、考试形式及时长

 

笔试,考试时长为 3 小时。

 

 

 

五、参考书目

 

不限参考书目


 

 

 

 

 

 

 

 

 

 

 

 

 

 

 

 

 

 

-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