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

五四运动100周年之际看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

2019-05-01 13:42:08 新闻与传播编辑

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新闻与传播资料


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于4月30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习近平在五四运动100周年的讲话—新闻与传播资料


五四运动以全民族的力量高举起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五四运动,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五四精神,其核心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五四运动时,面对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一批爱国青年挺身而出,全国民众奋起抗争,誓言“国土不可断送、人民不可低头”,奏响了浩气长存的爱国主义壮歌。


五四运动时期的新闻事业

《新青年》

新青年—新闻与传播资料

五四运动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著名报刊。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刊,第1卷名为《青年杂志》,它的出现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从第2卷起改名《新青年》。陈独秀主编。群益书社发行。1917 年1月,《新青年》改在北京编辑,仍在上海印刷。第4卷第1号宣布:“所有撰译,悉由编辑部同人共同担任,不另购稿。”参加编辑部的有陈独秀、钱玄同、高涵胡适、李大钊、沈尹默、鲁迅等。后编辑部迁返上海,陈独秀重任主编。不久刊物改组,自1920 年9月第8卷第1期起,成为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的刊物。


由新青年社出版发行,新增撰稿人有陈望道、沈雁冰、李汉俊李达、李震瀛等。同年11月,编辑工作由陈望道主持。1921 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成为党的理论刊物。同年9月陈独秀再任主编。1922 年7月出至第9卷第2号后休刊。


《新青年》杂志是16开月刊,每出满6号为一卷。在编辑业务上有不少改革和创新,如开展自由讨论,实行百家争鸣;设立“通信”和“读者论坛”等专栏,和读者共同探讨问题;采用白话文写作,使用新式标点符号等。

 

《每周评论》

每周评论—新闻与传播资料

五四时期最有影响的报纸之一。1918 年12月创刊于北京,是由《新青年》同人中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革命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三部分人合办的统 战线性质的报纸。


陈独秀在发刊词中提出“主张公理,反对强权” ,该刊重 在批评事实,与侧重思想文化斗争的《新青年》相互配介,把思想|文化斗争和政治斗争紧密结合起来。


前25期由陈独秀负责主编主要撰稿人有李大钊 胡适周作人、高一涵等,不仅具有反帝反封建的鲜明色彩 ,而且显示出社会主义倾向。第26期后,因陈独秀被捕和李大钊出走,改由胡适主编,改变了革命的政治方向,转而大肆宣传实用主义。该刊系统报道评论国内外大事,大力推动五四学生爱国运动 .组织发 动舆论,进行反 帝反封建军阀的政治时事报道述评, 文持文学思想革命斗争。


该刊在报纸类型上也是一种创新。该报设有丰富的新闻、评论、文艺类栏目,有时还就重大事件增出附张。

 

《湘江评论》

湘江评论—新闻与传播资料

五四时期著名的学生运动报刊。1919 年创刊于长沙,湖南学生联合会机关报,4开4版的小型周报,毛泽东主编。该报实际上起着指导整个湖南革命运动的作用,而且影响及于全国。该报最突出的特点是把承受.传播研究.施行世界革命的新思潮作为根本任务,热情歌颂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


该报以述评为主,把时事报道和评论相结合,从形式到内容丰富多彩,引人注目。《湘江评论》在当时的民主主义报刊中是具有特色的,深受广大革命青年和爱国人士的欢迎。


李大钊评价它是全国最有分量、见解最深的刊物。但是,《湘江评论》的宣传也存在历史的局限,错误地对无政府主义加以赞扬。反动势力十分畏惧它的舆论影响,1919年8月上旬,该刊第5期未出时即被湖南军阀张敬尧查封。

 

《天津学生联合会报》

五四时期著名的学生运动报刊。1919 年7月在天津创刊,对开大张日报。天津学生联合会机关报,周恩来主编。


该报以大量篇幅报道学生运动、工人罢工斗争,广大读者称赞该报是天津的“新曙光”,行销全国许多地方,最高发行量达1万份以上。北洋军阀视其为眼中钉,该报出版两个多月后就被反动当局查封。


复刊后仍坚持斗争,直至1920年初停刊。周恩来还以该报为中心,组成由天津各校学生报刊组成的天津学生报社联合会,定期开会研究形势与对策,加强了学生报刊的团结,推动天津舆论界走向进步。

 

试述五四时期新闻事业的重大改革。

(1)白话文和新式标点符号的广泛应用。《新青年》发起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引起了我国报刊文体的空前变革,为白话文在新闻领域的推广树立了榜样。在它的影响下,五四运动中涌现的数百种报刊纷纷采用白话文,一些全用文言的大报也开始部分采用白话。《新青年》还提倡使用新式标点符号,方便读者阅读。


(2)报纸编排的改进和副刊的革新。版面编排比辛亥革命时期有所改进,日渐生动活泼多样化。经常把重要新闻作为头条,重视标题制作,便利读者阅读。版面上的各种专栏增多。这时期,副刊发生了突破性的变革,一些报纸的副刊被先进知识分子用来当作宣传民主与科学精神、培植新文化、传播新思潮的重要园地.出现了影响较大的四大副刊,即《晨报副镌》、《觉悟》、《京报副刊》、《学灯》。它们的成就为办好我国报纸的副刊提供了有益经验。

 

(3)政治思想评论和学理自由讨论普遍开展。《新青年》等报刊通过舆论冲破封建统治的桎梏,报刊上的政治思想评论受到重视,并不断发展丰富。《每周评论》、《湘江评论)采取述评的形式,《新青年》的(随感录》专栏采用杂文的形式,打破了民国以来报刊万马齐喑的沉闷局面,充分发挥了报刊的舆论作用。《新青年》倡导学理讨论自由,设置多种专栏,讨论思想文化方面的重要问题。在《新青年》的倡导下,五四时期报刊普遍开展思想学理讨论,促使思想文化战线呈现出派思想活跃、百家争鸣的大好局面。

 

(4)国际通讯报道的加强。1920 年北京《晨报》和上海《时事新报》联合向欧美5国派出7名特派员是我国新闻界的一个创举。其中,瞿秋白、俞颂华李宗武作为我国首批赴苏维埃俄国采访的新闻记者,深刻报道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状况,增进了中国人民对十月革命、苏维埃政权、马克思主义的了解。周恩来应天津《益世报)邀请,撰写旅欧通信,为这一时期的国际新闻通讯增添了光彩。1918 年,《大公报》的胡政之应邀出席巴黎和会,发回专电、通讯,是采访巴黎和会的唯一的中国职业记者。

 

(5)新闻教育和新闻学研究的开端。1918 年,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成立,这是我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也是我国新闻教育事业的开端。新闻学研究会出版的(新闻周刊》,是我国第一个新闻学业务刊物。1919 年,徐宝璜出版《新闻学》.是我国第一本新闻学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