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学院创建于2005年3月。它的前身是1996年在原语文系创办的新闻专业。现设有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播音与主持艺术4个本科专业。自2010年开始在“民族学”方向下招收“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事业研究”方向硕士研究生,2015年开始招收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专业教师37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11人,博士5人。在校学生749人,其中研究生45人。
新闻传播学院具有鲜明的特色和办学优势。作为西藏自治区唯一的新闻传播学院,国家教育部先后确定国内最具专业实力和影响力的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对口援助新闻传播学院,在学术研究、学科建设和学生交流等方面提供了高端支持。与陕西师范大学新传播学院、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在教学、科研多方面开展积极合作。现为西藏自治区现代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创新项目试点单位,在新闻学、广告学、播音与主持艺术4个本科专业全面开展专业创新教育。
学院重视专业素质和能力培养,突出实践教学,以培养学生拥有全面专业能力为教学重要目标。所设“新闻传播综合实验中心”为西藏自治区示范教学试验中心,总值逾1300万元,技术水平先进,设备体系化,居于西部地区前列,为教学实践、专业实习提供了现代化平台。学院以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特别是西藏新闻传播为科研主题,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6项,教育部项目3项,国家民委项目4项。设有“西藏新闻传播与社会发展研究所”(与中国人民大学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共建),正在成为西藏新闻传播研究中心、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研究重镇,在全国民族院校中居于前列,在全国新闻院系中占有醒目位置。
办学定位:
立足西藏,面向中西部,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充分利用复旦大学、人民大学对口援助的优势,借助于陕西文化和高教优势,把我院建成专业基础扎实,设施齐备,藏汉语兼通,具有西部和民族特色的专业教育机构,成为西藏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基地,西部乃至全国少数民族新闻事业研究中心之一,在西部具有较大影响力,在全国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办学目标:
为西藏和全国中西部地区培养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广告策划制作、宣传、公关等方面的专门人才,使学院成为少数民族新闻事业研究中心,逐渐形成办学特色和优势学科。
办学总体思路:
1、稳定规模,保证质量,拓宽专业,凸现优势,建立合理而有特色的专业体系和构架。在未来5-10年间,我院将根据专业特点、市场需要和学校整体办学规划,将在校学生规模控制在600人左右,以保证培养质量,逐渐确立自己的社会和专业信誉。在现有新闻和广告专业的基础上,逐步开设广播电视、网络新闻、播音主持人、藏汉双语新闻、少数民族新闻事业等专业,在西部乃至全国新闻传播教育的整体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
2、根据专业内在规律,面向市场,加强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突出实践技能训练,着力于学生专业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培养。新闻传播专业术科特点明显,加强技能训练,不仅是专业内在规律所在,更是市场所需,是培养合格人才的要求。
3、立足西藏,服务西藏,为西藏社会经济发展,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培养专业人才。我校为西藏所属高校,为西藏培养专业人才,是我院的基本责任和义务,同时也是我院进行专业教育的立足点。
4、开拓视野,以西部特别是民族地区为市场,培养具有西部和民族特色的专业人才。
5、提升学术研究水准,形成特色和优势学科,在此基础上尽早建立研究生教育。在加强专业理论修养,捕捉学术前沿的基础上,不泛泛而论,而是找准视角,汇集力量,形成焦点和主题突出的系列学术成果,催生学术团队和优势学科,藉此建立硕士研究生教育。
6、多层次办学,提高办学效益。整合我院、我校和对口援助单位教学科研力量,建立与传媒间的协作机制,利用我院师资和实验设备优势,联办各种类型短训班、成人教育,形成丰富的办学层次,增强办学效益。
7、充分利用校内和社会资源,扩大办学实力。加强引进人才力度,积极引进本专业、本行业知名学者、知名人士为我院兼职教授、客座教授或学科带头人,领导和带动学院的教学科研工作。
教学思路:
1、创新课程体系,以“突出主干课,减少必修课,丰富选修课,加强实践课”的原则,建立新的课程体系,建立合理而有特色的教学格局。要对原有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进行大幅度修订、调整,实现办学新理念,适应办学需要。
2、建设具有一定水准,能满足本专业教学、科研,并可为全校提供相关服务的专业实验中心。
3、继续加强校内外专业实践基地建设,加强实践教学。在校内、咸阳、西安、西藏、上海等地确立十余个专业实习基地,组织与分散相结合,确定适宜的实习时机,延长实习时间,提高学生专业技能,适应市场需要,提高就业率。
4、全面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教师教学要以最新教育理念为指导,改进教学方法,全部采用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效果,保证教学质量。
5、建立规范、完整和体现专业教育规律的教学管理机制。强化管理制度改革,实行教学量化管理、老师量化管理、学生量化管理的教管结合的管理制度,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教学激励机制。
6、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加强教学督导工作,建立领导、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内容评价机制。完善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测评衡量指标体系,从学生各类课程考核、各种竞赛名次、大学英语过级率、计算机达标率、科研创新、动手能力、考研升学率、毕业生就业率、受社会认可程度等方面对教学和学生工作进行评估,逐步形成教学质量评估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