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成立于2006年,其前身是1978年与学校同时诞生、师生人才辈出的中文系,拥有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奋斗历史。功力深厚的古典文学与文化研究专家、钱钟书先生挚友白敦仁教授,著名诗人、杜诗研究大家钟树梁教授,新中国第一部 《文学概论》主要编撰者之一的谢宇衡教授,我国现代秘书学开创者之一的常崇宜教授,在美学和生态文艺领域卓有建树的曾永成教授等一批知名学者先后在此执教,形成了严谨治学、精心

  • 院校类型: 普通院校(一批)
  • 是否含有专业硕士:
  • 资料下载: 下载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成立于2006年,其前身是1978年与学校同时诞生、师生人才辈出的中文系,拥有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奋斗历史。功力深厚的古典文学与文化研究专家、钱钟书先生挚友白敦仁教授,著名诗人、杜诗研究大家钟树梁教授,新中国第一部 《文学概论》主要编撰者之一的谢宇衡教授,我国现代秘书学开创者之一的常崇宜教授,在美学和生态文艺领域卓有建树的曾永成教授等一批知名学者先后在此执教,形成了严谨治学、精心育人的优良传统。


  学院拥有一支年龄、学历、学缘结构合理,事业心强的师资队伍。现有在编教职工64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24人,博士20人。学校为我院签约引进长江学者石硕先生为特聘教授。 此外,学院聘请蔡方鹿、彭邦本、朱天、林爱珺、李岚、凌中、姚伟新、马向阳、朱兴建、张立伟、阎嘉、李伯清、陈岳、周东等知名学者或业界名人以及韩国岭南大学崔桓、李春永等为客座教授。


  学院近年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2项,省部级科研、教改项目23项,省部级获奖8项,成都市政府社科奖16项。教师成果入选国家社科文库。学院在汉语文字音韵、巴蜀地方文学与地域文化、跨文化沟通、网络文化、地方新闻传媒的建设与发展等学科方向的研究具有较强实力和鲜明特色,近五年出版专著35部。国学普及教育走在国内高校前列。拥有“中华文化与城市传承”省级科普基地,和市委宣传部共建“新闻学院”、“天府文化研究院”。


学院近年获得四川省教育工委“ 四川省高校优秀服务型党组织”,中共成都市委、成都市政府“成都市模范集体”,成都市总工会“成都市先进职工小家”,成都市教育系统“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表彰。


 学院致力于培养有竞争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尤其是努力适应成都市作为特大中心城市和国家中心城市需要,着力培养适合成都市历史文化传承,满足成都现代化、国际化追求的“成都通”人才与双语人才,分为硕士研究生、本科生两个层次。2015年,学院获得艺术学专业硕士“戏剧学”和“广播电视”两个专业领域招生、培养资格,并于当年顺利招收研究生进行培养。2017年录取10名研究生。在四个本科专业中,汉语言文学根基深厚,一贯学风严谨,培养的优秀、杰出校友众多,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是学校重点建设的品牌专业;广播电视学专业创办于1994年,其建设始终与成都新闻传播和文化事业紧密结合,在服务四川、成都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方面独树一帜,是学校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国际化程度高,背靠成都,资源丰厚,是成都市重点建设专业。网络与新媒体专业2017年获得教育部备案批准,当年秋季招收第一届学生。

 

 学院依托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建立的孔子学院和本校与新西兰怀卡托理工学院、韩国岭南大学的合作办学项目(含研究生教育)以及与泰国多所高校合作交流等有利条件,30余名教师曾出国(出境)任教、留学、培训、做访问学者、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每年成批组织学生赴泰国清迈省各级学校实习。


 学院拥有五百多万元的现代化实验、实践空间与实施锻炼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拥有包括成都电视台和成都传媒集团下辖所有单位在内的校外实习实践基地36个。


迄今为止,学院已累计向社会输送6000多名优秀人才,杰出校友散布海内外各个行业,包括国家税务总局前副局长王力、当代中国“儒学复兴运动”代表人物之一、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黄玉顺、上海东方卫视当红主持人雷小雪、《求是》杂志评论部主任吕虹、在校读书期间就成为文学界看好的青年作家闵书琦等。近几年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


成都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2019年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目录

招生专业方向培养方式初试科目
新闻与传播专业(055200)不区分研究方向全日制

① 101 思想政治理论

 ② 204 英语二 

③ 334 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

 ④ 440 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

非全日制